04:自述(二)——我的原始個性所為我帶來的困擾以及我的解決辦法
- smarthugo15
- 2023年4月1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3年5月22日
上篇提到了我的行為模式,以及促成這樣行為模式的可能原因。原本打算接著說明,這樣的個性如何塑造出我在倫理道德、政治體制上的思想,但害怕這樣的順序會造成脈絡上的混亂,覺得可能還是先把自己的「人格歷史」交代清楚會比較好理解,因此,這一篇,我想要先談論自己在原始性格下的行為模式曾為我帶來了哪些困擾?以及後來的我又是如何「處理」的?
(承上篇)可想而知,在自認無能的個性驅使下,所生成的那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特質,會連帶使得他人與我相處時也難以自在,不僅如此,對某些認為「男生應該要更主動積極」的長輩而言,我的質地更是太過軟弱、缺乏主見,無法被原諒,因此,小時候的我總覺得自己在親朋好友(尤其是在某些長輩)的眼中不太討喜,那些要我大方一點、不要畏畏縮縮的人生建議總是充斥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當時的我,很害怕面對這類批評。應該說,面對這樣的批評時,我總是會油然而生一種走投無路之感,覺得自己明明已經盡全力配合、避免做出任何可能會惹別人生氣的行為,但這樣的「配合行為」本身,最終卻還是會如同宿命般的招來別人對我的憤怒。對我而言,這就像是不管怎麼做都逃不過被討厭、被指責的命運一樣,我找不到一套可以讓我擺脫「被別人厭惡」的處世方針。
當時的我,還沒來得及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甚至,我還會參照批評者的視角,認定這一切就是自己的錯,是自己應該要學會勇敢、不該表現的如此唯唯諾諾,如此,才有資格被別人喜歡,也才有資格活在這個世界上。然而,實際上,我根本沒有能力做出那樣的舉措,畢竟正如上篇所述,那樣的舉措對當時的我而言形同是把自己的無能攤在陽光下給眾人「鄙視」、放任自己「自認無能」的想像被現實應驗,顯然,沒有任何生物會愚蠢到做出這樣的行為。
這種希望自己變成另一種樣子,實際上卻做不到的狀況,在當時,某種程度的讓我更確信了自己的「無能」,因此,小時候的我很常陷入自我懷疑,懷疑自己就是老天創造出來的失敗作品,註定要在這樣鼓勵言論、自由開放的世界裡淪為犧牲。
也因為這樣,小時候的我總有滿腹委屈(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對),不知道有多少個夜晚,我為這些反覆發生的類似情境,流下了同樣的淚水,像是墮入了永無止境的黑暗輪迴之中⋯⋯
後來,我規避這樣情緒的方式是「寫」。透過書寫,我似乎釐清了自己之所以一直躲躲藏藏的原因,也因為這層自我認識,使我不再只是站在批評者的立場去質疑自己是錯的,逼迫自己去變成可被世界接受的樣子,反而像是認同了自己就是這樣的存在一樣,以一種「這就是我」、「我就是這麼懦弱、無能,所以才會不敢有主見」的嬉皮心態,去忽視那些質疑我的聲音,甚至暗自嘲笑對方對我的不理解與看不穿。
自從生成了這樣的見解後,我就不再容易被別人的批評傷害了。我就像是失去痛覺般的,從此對那些批評視若無睹,彷彿那些「閒言閒語」會自動「穿過」我的心頭,而「穿過」後,我依然會毫髮無傷的挺立在原地。
沒錯,既不是對批評者的不理解進行反擊,也不是對那些批評選擇沉退,而是佇立在原地,任那些攻擊「穿過」我!在「重新認同自己」後,我就像是新造了一個屬於我的平行宇宙,使得每當批評者揮舞著刀劍像我襲來,我都能夠瞬入那個平行宇宙中——一方面「不打擾」批評者對我的攻擊,另一方面,也有能力保護自己不會被對方的攻擊行為所傷。
我想,市面上那些關於心靈成長的書籍裡,所描述的「學會愛自己」指的也是個意思吧——對於那些「正經歷被別人要求變成另一種樣子」的人而言,他們所最該做的,就是認真回想,回想起自己之所以做出那些不被別人接受行為的背後原因,並且重新認同做出那樣行為的自己,把自己拽回原屬於自己的宇宙裡,如此,才可以免於「在別人的宇宙裡被強迫變形、被攻擊」的磨難。因此,我認為自己和「原始個性」的和解過程其實與「學會愛自己」的過程無異,只是我是透過「書寫」來還原自己的原始個性、使自己的個性得到抒展,一般常見的方式是透過與他人的深度交談、藝術創作等手段。
主軸:
1. 我因為害怕「被別人批評」與「造成別人麻煩」而習慣看著別人的臉色行事,然而,這樣的配合行為還是為我招來了某些人的憤怒。因此,小時候覺得自己進退維谷,怎麼做都不對。
2. 面對這樣的兩難,我曾參照批評者的視角責怪自己,覺得是自己應該要學會有主見、不能只是唯唯諾諾,但實際上,我又因為自己的心理狀態而不敢為。因此,小時候的我常覺得自己很沒用,是老天創造的失敗作品。
3. 後來透過寫,我重新理解也認同了自己,認同自己就是「不敢有主見」的存在,從此我就像「失去痛覺」,不再因為別人認為我過度依賴、沒有主見而自責,而是能夠在迎來批評的時刻即時逃回屬於自己的宇宙,免於傷害。
4.整個與「原始個性」的和解過程就是「學會愛自己」的過程。
延伸的想法:
後來我發現,這樣「自我認同/原諒」的過程可能和某些宗教裡的「教誨」有所雷同。(老實說,我對宗教的理解也不是太深,如果認為我的理解有誤,那麼就先當作是我的個人腦補、不負責任的宗教詮釋就好)
我認為自己告別「自我批評」的方式與佛教「告別瞋苦」的方式是類似的,都是透過慈悲觀——認清被批評對象的困難、其之所以如此行為的不得已之處——來避免自己一味的批評該對象,甚至是企圖把他變成另一種樣子。兩者的差別只在於佛教裡的「瞋苦」所指的是「批評他者的狀態」(覺得別人應該要如何如何才對),而上面的狀況,我的批評對象是「自己」(覺得自己應該要勇敢一點、不要唯唯諾諾才對)。
然而,嚴格說來,兩者是同源的,都是在自我與他者有所衝突時,所可能形成的觀點——前者是以「自己的價值觀」為基準,希望別人配合自己的價值觀(覺得別人應該要如何如何才對);後者則是以「對方的價值觀」為基準,希望自己配合別人的價值觀(覺得自己應該要勇敢一點、不要唯唯諾諾才對)。兩者同是一種偏見,都是對「某一方」處境的忽視所導致(這也是瞋苦的成因),而為了避免自己陷入這樣的苦難中,我們所該做的是還原另一方的視角,透過確保兩個相對的價值觀能在自己的心智內同時運轉,讓自己的視角回到完備且全面的狀態,如此,就不會再陷入要把其中一方變成另一種樣子的執著之中(遠離瞋苦的方式)。
除了佛教,在基督宗教裡,似乎也有描述「自我認同/原諒」手法的痕跡。「人是上帝所造」、「只要信仰上帝之子,祂就會幫我們承受罪過,洗淨罪孽」的論述,似乎就是在告訴我們,在面對「自我批評」的狀態時,我們所要做的正是堅信自己是上帝的創造,如此,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將自己在世俗中所遭受的指控「推」給上帝之子,讓其代替我們受罪,讓我們相信那些被旁人指控的缺點其實是被形成的,錯不在己(是在造出它的上帝),這樣的認知得以讓我們好過一點,幫助我們擺脫自我厭惡的情緒。此外,「神是完美的」的論述似乎也有同樣的作用,它像是在告訴我們,被神所造的我們也具備完美的性質,因此,無論面臨任何指控,只要我們去相信自己的特質伴隨「神性」,即可幫助我們認同自己的特質,使我們免於墜入「覺得自己有錯」的深淵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