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05:自述(三)——大學階段的個性轉變與我的「人格歷史」的小結

  • smarthugo15
  • 2023年5月3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3年5月22日


對習慣看著別人臉色行事的我而言,理論上, 是不會做出離開大學校園的決定的,畢竟,我生長自一個對我的「教育程度」有高度期待的家庭,擅自做出這樣的決定無疑會讓自己淪為親友們茶餘飯後的八卦標的,使自己成為眾人的眼中釘,這顯然不是我所樂見的。然而,當年的我卻還是一反常態的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因此,若要把自己的「人格歷史」建構的更完備,我認為有必要把這個特別的事件分析得清楚,以釐清自己是在何種情境下跳出了小時候的個性框架、做出了那樣的決定。


(正文開始)

其實,認真回想起來,高中以前的我會那麼不懈地的讀書可能不只是家人的期待使然,準確的說,更像是整個校園/社會的氛圍所致——因為害怕自己的作業、考試若不在某個正常的範圍內,就會招來師長的特別關注,甚至是被整個社會歸類在「失敗組」裡,因此,我總是拼了命地「上進」,想盡辦法把自己的學業「撐」在一個「合乎常理」的範圍之內,好確保自己足夠安全,不至成為長輩眼中的焦點。


沒錯,對小時候的我而言,讀書從來不是為了自己所嚮往的美好未來而打算,反而更像是被莫名捲入一場不得不的戰鬥之中,就像突然被從羅馬競技場的看台上推下一樣,我別無選擇,只能持續戰鬥(讀書),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確保自己可以「繼續正常」,不會被別人視為異端,甚至進而被生吞活剝、當眾處以極刑。


總之,在這樣的意念驅使下,小時候的我的成績始終維持在某個程度之上,18歲那年,我也因此進入了一所還不錯的大學,也許,這可以算是我那害怕被以異樣眼光相待的死個性所為我帶來的意外「紅利」吧!


然而,好景不常,這樣的紅利也僅止於大學以前,升上大學後,我的成績瞬間見底,猶如失去了動力的飛機,狠狠地墜地。我認為,這可能與大學(不同以往)的生活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大學的生活相對於高中更個人化、更有隱私也更自由,隨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長,使我不再時時刻刻的從旁人言行中接收到那種「必須要積極努力,否則會被以異樣眼光相待」的焦慮感。這種「讀書至上」氛圍的式微,使大學時期的我成績墜著谷底。


然而,也正因當時的我處在這種「恐懼緩和」的環境裡,才有重新建構自己生活的可能性。大學時代,我像是隻終於擺脫掠食者追捕的草食動物一樣,在不再被追著跑的清閒裡,學會了放慢腳步、悠哉的喝水進食,也因而慢慢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整個「生活模式」的形成過程就像是一場自助旅行一樣,在自助旅行裡,我們擺脫了既定行程的框架,無需害怕自己的亂竄增加導遊的負擔,也不用害怕自己的妄為迎來同遊者的白眼。在這樣的「無限選擇空間」裡,我們開始察覺到自己最原始的情緒,意識到自己在不顧及別人的臉色下,會做出何種選擇;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在一次又一次沒有導致世界末日的自由選擇中,拾回自信,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如自己所想的糟糕,即便在沒有引路人的狀況下,依然可以憑藉自己的「大腦」與「雙手」,把自己活得體面。


後來,我將那套被我從「自助旅行」中創造出來的生活方式稱做「『低生產投入』與『低物欲』的交集」。因為發現自己的生活所需不如想像中的多,所以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必要繼續「苦撐」、堅持「高生產」的生活,覺得自己就算不再追求獲取知識的速度與現代工業社會的效率也足夠過得很好,即便報酬可能不夠可觀,但對於低物慾的我也已經足夠。


有了這套「生活模式」的存在,使後來的我在做出任何不符大眾期待的決定當下——無論是離開大學校園的選擇還是後來的想簽志願役——都更有底氣,更相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不再像是小時候一樣的輕易啟動自我懷疑。整套新的「生活模式」使我幾乎擺脫了過去那種總是看著別人的臉色行事的狀態,我像是培養出了一套自己的品味,學會按照自己的感受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總之,我想說明的是,對我而言,整個大學階段是建構我往後生活模式的重要時期,在那個沒有外界雜音的環境裡,我幾乎重新翻整了一次我的「價值系統」——從跟從「社會定義」的價值換成「自己定義」的價值,從「活得能被人所接受」到「以自己舒服的方式活著」。在那裡,我不只改變了我的金錢、工作觀,甚至還把讓我自幼以來深受束縛的「文憑主義」丟棄了。二十歲左右,我的內心猶如經歷了一場「反社會化」的革新運動,這使得後來的我能夠很大程度地朝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前進,不受別人的意見所箝制。


主軸:


1. 18歲以前讀書是不想被別人指指點點、所以想盡辦法保持「正常」。


2. 大學生活自由,感受不到保持「正常」的壓力,因此,成績墜落谷底。

3. 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不再需要緊緊地貼著別人的步伐,有了獨自生活的空間,所以培養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並在實踐的過程發現其實可行,產生了自信。


4. 因為有了一套新的生活模式並且對其自信,使我再重新置身文憑主義的社會氛圍裡時,不再容易受到動搖——我相信自己的那套方式也可以讓自己過得很好。

5.人類生活其實是在想要獲得與所願意投入中尋找平衡點,見下圖。(人就像商品一樣,在不考慮外界需求的狀態下,理論上,對一個商品所投入資源願多,其所值的價值就越高。由於大家都有「期望減少投入」以及「想要獲得更多」的傾向,因此,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在「所願意付出」與「想獲取報酬」之間的尋找平衡點。













文末雜談


不可否認,這樣的新生活模式使我喪失了諸多的生命意義,當不再以某些社會標籤做為人生目標後,多數時候,一切都會變得可有可無,感覺不管是獲得還是失去都無關痛癢。


對我而言,目前僅存的生命意義大概剩下「維持我的生活方式本身」了吧——想盡辦法繼續以我最自在的方式活著——尤其是當有人試著挑戰我、試著告訴我「應該要用某種方式活著」才是正確的時候,反倒最能激發我的生存鬥志。我似乎變得有點「變態」的在享受自己在別人眼裡的「不太正常」,也期待藉此向別人展示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這相較於小時候的我是一大翻轉。




「我的人格歷史」的小結:


從配合別人的臉色行事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過程中的轉捩點有二。第一是〈04篇〉所說的:「透過書寫,還原自己」——學會在別人的批評中,保持對自己的認同(不跟著別人的意見責怪自己,知道自己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這讓我減輕了自己對於別人的意見的敏感,使我不會每經別人眼神的「掃射」就「坍縮」成對方所期待的樣子,而是能某種程度的保有自己。


第二個轉捩點則是本篇所提的環境上改變。由於大學生活相對於國高中比較自由,「眼神掃射」的頻率大幅降低,在不被持續「刺激」下,有了恣意妄為的空間,久而久之,也就會漸漸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總之,在「自己的抵抗力變強(學會愛自己)」與「外界攻擊規模變小(環境企圖改變我的力道變小)」的雙重加持下,我慢慢地生成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並且也變得較有能力在別人企圖改變它的時候堅持,這大概就是我「人格歷史」轉變的整個過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06:人類的內在矛盾性與應對方式

人類是既渴望自由又害怕自由的矛盾存在⋯⋯ 人們討厭受到壓迫,討厭自己只是如同螺絲釘般的被當成工具利用,無法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與此同時,他們也害怕自由,他們無法承受擁有自由後,所必須面對的指指點點,這使得他們只想依偎在某些人的臂膀下、確保自己的所有行為...

 
 
 
04:自述(二)——我的原始個性所為我帶來的困擾以及我的解決辦法

上篇提到了我的行為模式,以及促成這樣行為模式的可能原因。原本打算接著說明,這樣的個性如何塑造出我在倫理道德、政治體制上的思想,但害怕這樣的順序會造成脈絡上的混亂,覺得可能還是先把自己的「人格歷史」交代清楚會比較好理解,因此,這一篇,我想要先談論自己在原始性格下的行為模式曾為...

 
 
 
03:自述(一)——我的原始個性(總是看別人的臉色行事的我)

我不敢做決定,或者,再更準確一點的說法是,任何乍看下是我所做的決定其實都只是別人希望我做的決定——我總是在反覆觀察別人的臉色,確認自己的行為不會引發別人不滿後,才敢寸進。這樣的個性使小時候的我活得毫無主見,如同河道落葉般的任隨外界的力量(別人的期待)把我推向所未知的角落。...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